发布日期:2025-01-07 12:21 点击次数:142
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,家庭是最初的港湾,也是我们性格塑造的第一课堂。然而,当我们提到“诡辩式父母”时,这个港湾可能变得波涛汹涌,这个课堂可能充满了困惑与痛苦。
本文将深入探讨“诡辩式父母”的表现、对孩子的影响,以及我们如何与这类父母相处,以及身为父母如何避免陷入这一模式。
以下文章来源:壹心理,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,作者:衮衮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前段时间,我们写了一篇关于“诡辩式关系”的文章,引发了很多读者共鸣。
看完留言后我发现,除了伴侣,最困扰大家的其实是“诡辩式父母”:
“和诡辩式父母相处才最痛苦,做不到不理父母,呆在一起又很折磨。”
“父母觉得我做什么都是错的,完全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。”
展开剩余93%的确,和其他关系不同,亲情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感。但同时,“诡辩式父母”又非常折磨人。甚至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这种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的孩子。
为什么呢?该怎样和这类父母相处?有诡辩倾向的人,又该如何改变?
今天想跟你聊聊“诡辩式父母”。
“诡辩式父母”的3种表现
你遇到过吗?
和其他关系中的诡辩相比,“诡辩式父母”最大的特点是“不一致”,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:
1.表里不一
最常见的:说一套,做一套。
比如,有些父母嘴上说“不看重成绩”,但孩子真的考砸时,ta们会非常生气,通过甩脸子、冷暴力、禁止孩子玩耍等隐性攻击方式,表达不满。
或者表面上说“我们家是民主型教育”,但在实际选择中,会不断否定孩子的真实想法,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。
《以家人之名》中的女孩齐明月,就是典型例子:妈妈带她去买衣服,嘴上说让明月自己挑。
然而,当她想选白色时,妈妈立马说:“不爱干净还爱穿白色的。”
当她选黑色时,妈妈又说:“黑色不适合你。”
最后,明月只好选了妈妈挑的粉色,妈妈又指责她“一点主见都没有”。
更可怕的是,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,父母就会诡辩称:“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了,你还有什么不满?”
这种言行不一致,会让孩子内心十分撕裂,不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。
就像那句话说的: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,又要让孩子飞翔。
2.自相矛盾
ta们对同一件事,常常有完全矛盾的两种反应。
比如许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做家务,很懒;
但当孩子主动打扫卫生时,父母反而批评说:“你这地拖了还不如别拖,这点小事都做不好。”
于是,孩子就会觉得,这家务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是,陷入两难境地。
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:
“我好像怎么做都不能让妈妈高兴:我在城里买了房,接她过来住,她会和老家的亲戚说我不尊重她,强行把她接到不熟悉的地方住;
于是我把她送回老家,她又说我嫌弃她,把她一个人丢到农村。
她抱怨在家无聊,我就带她出门旅游,她又觉得我乱花钱,一路上都不开心;
给她报了社区的广场舞,她觉得自己不会说普通话,会被别的老太太瞧不起。
我妈妈一个人把我抚养长大,我非常想回报她,让她安享晚年,但怎么让她开心就这么难呢?”
自相矛盾的父母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。同时又扮演受害者,诡辩称孩子不懂ta们的心。
3.出尔反尔
经常表现为:理直气壮地打破自己的承诺。
比如很多父母喜欢承诺孩子“成绩好就给你买手机”。
结果孩子努力达到了父母的要求,父母却不愿兑现承诺,反而说:“这次考好,不代表下次能考好。”“不给你手机是对的,这不考好了吗?”
当孩子指出父母不守承诺时,ta们就会恼羞成怒:“我都是为你好,你学习难道是为了我吗?”“我是你爸/妈,能害你吗?”
这种道德绑架,往往让孩子有苦说不出。
总之,“诡辩式父母”总有一套自己的逻辑,无论做错什么总能找到理由反驳,绝不会承认有错。
长期以往,父母以为自己付出了所有爱,而孩子却受了一身伤,对家庭关系是两败俱伤。
诡辩的本质
是一种隐秘的掌控欲
其实这些不一致,在心理学上叫做“双重束缚”。
这是英国心理学家贝特森提出的一个理论: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,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,对方又必须做出反应。但不论他作何反应,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,陷入两难的境地。
“双重束缚”最容易出现在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沟通环境中。
而孩子和父母,在权力上就处于不平等状态。因此,家庭是“双重束缚”最多发的环境之一。
贝特森也是在观察一对母子时发现的这种情况:
一位母亲去医院探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,儿子把手臂放在母亲的身上,母亲的身体变得僵硬。
于是儿子就撤回了手,母亲却反问他:“你不爱我了吗?”
儿子不知道怎么回答。
母亲接着劝他:“亲爱的,你不要这么容易不安,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情绪。”
在这个故事中,这位妈妈同时向儿子传递了两种矛盾的信息:“身体僵硬”表达了她对儿子的拒绝;但当儿子按照妈妈的意思撤回手时,又感受到了妈妈的愤怒和不满。
这种矛盾让儿子进退两难,仿佛无论怎么做,他都有错。
为什么“诡辩式父母”在教养孩子时,会发出完全矛盾的信号呢?
因为,“双重束缚”的本质是一种隐秘的掌控欲。
这类父母会通过“诡辩”让自己看起来很讲道理,但实际上并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,希望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做人。
而这种掌控的目的,是父母为了确认自己的权威性。
在ta们看来,“家长”的身份高于一切。通过“让孩子听话”,可以获得心理优势,维持父母的“地位”。
而通常情况下,这类父母也可能是在其他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,才会将这种焦虑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,以此获得权力感和优越感。
这样的家庭
容易养出精神病
毋庸置疑,这种“双重束缚”的养育方式,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:
1.自我意识混乱
长期被“双重束缚”的孩子,最先产生的,就是自我贬低。
因为无论ta们如何反应,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拒绝。这会让ta们对自己的感受产生质疑,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。
这对一个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。ta会无法识别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觉,无法通过外部投射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。
也就意味着,ta的自我在童年阶段停滞了,只能带着一个混乱的自我走向成年。
2.习得性无助
同时,否定和拒绝带来的“挫败感”还会慢慢累积,发展成一种长期的无助和无望感,认定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。
于是在面对其他事情时,也干脆连试都不试就放弃,演变成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甚至有些人还会因此无法维持任何一段长期关系,因为ta们会强迫性重复这种模式,遇到问题不去解决,而是自怨自艾,直到破坏每一段关系。
3.可能导致精神病
最严重的结果,就是这个孩子在长期、持续的进退两难困境中,混乱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加剧,极有可能陷入精神绝境,导致“精神分裂”。
贝森特在对许多精神病患的观察中发现: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,会因为“双重束缚”而加重。
比如上述的那个儿子,在母亲探病前他很平静,母亲走后却突然发狂,乱砸东西,甚至伤了人。
就是因为,母亲的行为又让他体验到了“混乱感”和“无助感”,而他不知道怎么去做,于是只能通过愤怒、分裂这种充满破坏性的方式应对。
不过也有研究指出,双重束缚与精神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,尚无明确的证据支持。因为精神病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,例如基因遗传、生物化学、环境压力等诸多因素。
但“双重束缚”的互动模式,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,甚至有些人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去反抗父母,例如自毁前程、有自伤行为等。
遇到“诡辩式父母”怎么办?
“诡辩式父母”之所以会带来这么大的伤害,重要原因是孩子在经济和情感上都对父母有所依赖,很难做到完全切割。
这种情况下,我们能怎么做呢?
1.觉察问题
最重要的第一步,是从“认知层面”给自己松绑。前面说过,陷入“双重束缚”的一个前提,是双方地位不平等。
孩子之所以会深陷其中,正是因为对父母的爱抱有期待,才会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感到痛苦。
因此,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:你会陷进去并不是你的问题,而是因为你在这段关系中,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。
你只是太渴望被爱、被认可、被支持……
2.主动沟通
需要强调的是,有些父母确实不是有意伤害孩子的,他们进行“双重束缚”往往是无意识的。
因此,觉察后的你,一定要尝试和父母主动沟通。
坦诚地向他们表达你真实的感受,注意不要带有指责和抱怨,积极地和父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。
接着,就需要你们共同努力,探索出最合适你们的家庭互动模式。
3.装聋作哑
除此之外,严重的“病理性诡辩”的父母很难听进去孩子的话,只会认为孩子在反抗自己。
所以,当主动沟通无效时,记得除了拒绝和接受外,你还有第三个选项——忽略。
这并不是要你无视父母的所有话,而是当你陷入“不可能解决”的困境中,感到极度无助、痛苦时,记得提醒自己:我并不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反馈。
面对父母过于激动的情绪反应时,尽量不立刻去讨好,而是保持镇静,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出反抗。
当无法反抗时:躺平、糊弄、敷衍、不给任何回应......
用这些不过分的、消极的应对方式,后退一步,给自我留个喘息的空间。
4.划定心理边界
最后,要记住,人是会成长的。
关系中的强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当你成为一个成年人时,这些束缚对你的影响就会变小很多。
你要做的,就是把童年的威胁留在童年,等你足够独立强大时,你的自我会帮助你划定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边界。
它会让你意识到,哪些方面是你可以向父母妥协的,哪些方面是你绝不能让步的。
你也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捍卫自己的心理边界,以成年人的姿态为自己负责。
“诡辩式父母”如何更好地育儿
在翻看读者的留言时,我也被一些话语触动到:“感觉自己有诡辩式父母的苗头,要怎么办呀?”“我平时就很喜欢诡辩,真担心将来影响孩子,怎么避免呢?”
在我看来,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,改变的第一步就发生了。
接下来,你可以试着这么做:
1.转变思维模式
很多父母不愿向孩子认错的原因是:认为父母应该是一个“全能的神”一般的存在。
犯错,意味着“没面子”。因而担心向孩子低头,会导致孩子不听话。
但其实,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父母,而是能够以身作则、给自己充分的爱与支持的家人。
只有转变这种思维,父母才能真正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去看待。
2.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
当你和孩子在某些选择上出现矛盾时,不要急于否认,或是摆出大人的姿态教育孩子。
而是先主动停下来,自我反思:
我的言行是否一致? 这究竟是我的想法,还是孩子的想法? 我到底有没有强迫孩子?相比孩子,父母更应该有理性处理情绪和冲突的能力,这才是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榜样。
3.练习正向表达
当孩子表现出不尊重、不满意你的情绪时,即使ta是错的,也不要立刻否定和贬低ta的想法。你可以主动沟通,帮助ta们找到原因,引导ta们找到正确的方向。
有可能的情况下,可以先按照孩子的想法来,哪怕承担一些小小的代价,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
当然,如果你做错了,也要勇敢主动地向孩子承认错误。
父母对孩子的意义非常重要
刚出生的婴儿,就会无意识地去讨好自己的照顾者。
对孩子来讲,最困难的事情就是“拒绝”父母的爱。只要有一丝被爱的希望,孩子们都会努力去做。
哪怕因此被束缚,陷入无尽的痛苦中。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,应该很明白这种感受。所以成为父母之后,绝不应该利用孩子会无条件爱父母的心理去控制他们;
不应该把“父母”的身份作为获取权威和优越感的手段;不应该通过孩子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心理优势、权力感、社会地位等等。
成年人,要做自己幸福的“第一责任人”。
希望我们都能做好父母,做好孩子。在每一个不同的身份转变中,承担责任,收获幸福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a股可以杠杆吗。
发布于:北京市Powered by 股票配资开户网-专业配资开户-在线开户配资服务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